王鎮學,國家級工藝美術師,1970年王鎮學出生于陶都宜興,18歲那年,王鎮學考入了宜興紫砂工藝廠徒工班,1988年王鎮學師從高級工藝美術師談躍偉,同時又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指點,后又受湯鳴皋、夏俊偉、邵家聲、徐可棠等的指導,王鎮學紫砂壺壺藝創作日益精進,王鎮學的紫砂壺作品不借助任何裝飾,以最簡潔的表現方式展現紫砂的魅力。
王鎮學的父親王柏生,原在宜興陶瓷公司原料總廠負責黃龍山礦山原料選料、配制,潛心研究紫砂壺泥料。數十年來,在紫砂業界具有較高聲譽,并培養出一批從事配泥方面的學生,王鎮學的紫砂壺作品立足于傳統,注重內涵,全手工成型制作,以光貨為主,師古而不泥古,紫砂壺作品端莊凝重,古樸大方。王鎮學泥料則采用父親專門秘制的各種紫砂泥制作,使紫砂壺作品更具實用性、觀賞性。王鎮學紫砂壺在多次壺藝比賽展評中獲獎,深受藏家、鑒賞家青睞。
馬永強
高級工藝美術師
江蘇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1969年馬永強生于宜興紫砂發源地潛洛村,1988年師從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陳洪平學習紫砂設計制作。2013年馬永強參加清華大學陶瓷藝術高級研修班。
馬永強其紫砂技法全面,基本功底扎實,擅長提煉傳統作品,而又不失個人風格,即“繼承傳統,而不囿于傳統”。其紫砂壺作品造型簡樸內秀,和諧統一,構思寓意深遠,制作工藝細致入微,廣采博取,融入了現代紫砂人文氣息。馬永強紫砂壺作品曾收錄進《紫砂原創作品賞析》、《翰墨金砂》等權威紫砂書籍,并被國內外多家媒體報刊報道。
二零零零年,馬永強與夫人蔣泉芳共同創辦 “永壺軒”工作室,致力于紫砂事業。近年來佳作迭出,倍受海內外收藏界的關注。馬永強二十多年藝術造詣,其紫砂壺作品屢獲業內博覽會獎項:
2003年馬永強紫砂壺《鳳鳴如意》壺獲第二屆“中國十大紫砂茗壺”評選銅獎;
2004年馬永強紫砂壺《漢韻提梁》壺獲第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銀獎;
2004年馬永強紫砂壺《迎洋》壺獲“石家莊市首屆中國紫砂精品展”金獎;
2005年馬永強紫砂壺《秋菊》壺獲第七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銀獎;
2006年馬永強紫砂壺《瑞獸》壺被中國紫砂博物館收藏;
2007年馬永強 參加《人民日報》(海外版)主辦的“全球華人筆墨丹青迎奧運” 藝術作品捐贈展;
2009年馬永強紫砂壺《漢璧》壺獲第十一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09年馬永強紫砂壺《箬笠》壺被山東省博物館收藏;
2009年馬永強紫砂壺《風卷葵》壺(與蔣泉芳合作)獲第六屆“中國十大紫砂茗壺”評選銀獎;
2009年馬永強紫砂壺《石瓢》壺在“慶祝全國第十一屆運動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 二零零九年首屆山東省紫砂名家邀請展”活動中獲得金獎;
2012年馬永強紫砂壺《龍帶》壺被廣東省博物館收藏;
2013年馬永強紫砂壺《悠樂》、《楚風》壺獲第十五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13年馬永強被中國民族器樂協會及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授予中國民族音樂“愛心貢獻獎”;
2013年馬永強紫砂壺《仲芳笠帽》壺被吉林省博物館收藏;
2013年馬永強紫砂壺《勁?!穳乇恢袊仙安┪镳^收藏;
2013年馬永強紫砂壺《春暉》壺入選中國宜興陶瓷文化藝術節;
2013年馬永強紫砂壺《漢璧》壺獲第十屆“中國十大紫砂茗壺”評選銅獎;
2014年馬永強紫砂壺《飲月》壺獲第十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15年馬永強紫砂壺《鈺提》組壺獲第十七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15年馬永強參加北京首都博物館“紫玉墨韻——書畫紫砂藝術聯展”(由天津美術學院,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宜興市委宣傳部,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協辦),與津門畫派霍春陽,楊沛璋,王之海,周午生這四位當代著名畫家進行藝術合作并聯袂展出;
2015年馬永強紫砂壺《漢璧》壺被首都博物館收藏。
吳菊鳳,國家級工藝美術師
吳菊鳳出生于陶藝世家,受到祖輩的熏陶。1986年吳菊鳳進紫砂工藝廠,得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昌鴻、何道洪等多位名師督導,技藝日進。近年來,吳菊鳳紫砂壺新品層出不窮,屢獲大獎。其施藝嚴謹、秉性真誠,人品、藝品皆優。所制紫砂壺作品,工藝精湛,講究氣韻。紫砂壺作品以光貨見長、造型典雅、古樸大方、線條流暢,深受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喜愛和賞識。
2005年吳菊鳳紫砂壺作品《一節竹段壺》在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收藏。
2005年吳菊鳳紫砂壺作品《半月壺》在第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榮獲創新藝術金獎。
2006年吳菊鳳紫砂壺作品《松竹梅》在第八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榮獲金獎。
2007年吳菊鳳紫砂壺作品《平步青云》在第三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榮獲銀獎。
2008年吳菊鳳紫砂壺作品《如意壺》在第十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榮獲金獎。
2009年吳菊鳳紫砂壺作品《曲神壺》在2009河南首屆紫砂藝術節中榮獲銀獎。
2009年吳菊鳳紫砂壺作品《浪花壺》在第十一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榮獲金獎。
2011年吳菊鳳紫砂壺作品《天際壺》在安徽省博物館收藏。
砂軒紫砂名人館-陳宏林簡介
中文名:陳宏林 職 稱:正高級工藝美術師第八屆中國宜興國際陶瓷文化藝術節—寧朗杯陶刻大賽丨金獎得主
筆名:玉泉,現用筆名:宏林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祖 籍:宜興 出生地:江蘇高郵 出生日期:1971年10月8日陳宏林紫砂壺代表作品:《神韻》、《串頂秦鐘》、《三足龍璽》、《龍璽》、《龍頂珠》、《竹報春》等。
畢業院校:無錫工藝學院 陳宏林首屆“寧朗杯”陶刻大賽金獎得主。擅長刻繪,幼又名揚,二十年來不斷揣摩,已達信手揮灑之境。無論何種題材,不假思索,放手刻去,無有敗筆。師從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徐安碧,又遍學百家,融百家之長,風格多樣。人物經歷:
陳宏林,正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1971年生于江蘇高郵,幼年即喜亂畫。為慶祝自家房屋成功上梁,用紅紙畫“雙魚”圖案貼于梁上。 后來聲名遠播,十里八鄉的村民凡要“上梁”均來求這小小孩童為自家畫雙魚圖案。年齡稍大些對書法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遺憾的是八十年代初期找不到多少字帖,僅得一本當代海上名家周慧珺的字帖,在同村寫春聯老先生的指導下臨摹不輟。 1993年畢業于無錫工藝學院,先后師從蔣新安、徐南。 2000年拜“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徐安碧為師,作品風格多樣,富含自己的特點,擅長刻繪。 陳宏林的陶刻作品雅致而娟秀、灑脫而工整、靈犀而躍然、質樸而前衛、大氣而不拘。 經過二十年的修煉,于陶刻已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無需草稿,任何題材略一思忖便能運筆成風。一封耕耘一份收獲,陳宏林在擁有刻繪天賦的同時,身體力行,刻苦專研,勤奮學習,終于以精研陶刻而出名。 陳宏林的雕刻藝術題材廣泛,形式更是豐富而多變,舉凡山水、人物、花鳥或者博古紋圖案,均可成為其創業題材,陶刻作品特別講究各體書法,利用正、草、篆等不同的書法來表現不同的形式,或圖文并茂,或單一,表現出作品的構圖嚴謹與參差有致,也體現了陶刻藝術的精髓。 從陳宏林老師的作品中你能感受到他對陶刻純熟的技術以及癡愛。陳宏林老師成為了宜興紫砂屆刻繪領軍人物。為此,同他合作的藝人也聞名陸續找來,顧紹培、王福君等名家大師均邀請陳宏林為自己的作品進行刻繪裝飾。從藝經歷:
師從名家,技藝精湛,在陳宏林的成長道路上,師傅們對他的指點可謂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的這幾位師傅在紫砂界中亦是明星一般的人物,以他們各自精湛的技藝在紫砂這個藝術長河中的永放光芒。 師從蔣新安 工藝美術教育家,陶瓷藝術家,美國海外藝術家協會理事,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理事,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 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七十年代初先后受老一輩工藝美術教育家龐薰琴、雷圭元、陳叔亮、常沙娜、田自秉等先生的藝術熏陶和教誨,對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及陶瓷藝術有較深研究。陶藝創作則先后得益于王錫良、張松茂、戴榮華、顧景洲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們的指點。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視角及設計理念,融傳統與現代為一體。涉足造型、陶刻、雕塑諸方面,作品題材廣泛,創意獨特。以主題性、系列化設計的特點,在紫砂陶苑獨樹一幟。 師從徐安碧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全國十大能工巧匠、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陶藝專委會副主任、江蘇省工藝美術高級職稱評委、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評委、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從事陶藝創新設計30余年來,潛心從學,博彩眾長,在陶瓷裝飾刻、繪、堆、填、描等多種手段上構思巧妙、瀟灑自如,形成一套獨特的工藝和風格。作品歷年來,有的被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的在中YANG電視臺演播廳拍賣;有的被國家LING導人及外國首腦收藏。陳宏林老師的寄語
余平生僅有一個愛好——陶刻,能以此謀生,略有所成,惟兢兢業業專注于此,方能不負眾壺友的期望。歡迎社會各界壺友來訪,余不甚榮幸之至。盧寧剛,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宜興紫砂藝術博物館特聘高級工藝美術師。
1975年盧寧剛生于古城南京,祖籍浙江黃巖,先后畢業于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美術系和南京師范大學藝術設計系,后定居宜興,字一石。受業于著名書畫家張志安(宜興美協主席。以畫雞出名,亦擅山水)、高級工藝師蔣新安,又受江蘇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陳國良指點,現師從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毛國強。是宜興新一代知名的制壺、陶刻藝人。
盧寧剛紫砂壺作品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更具巧思,常常根據突如其來的靈感創造新樣,典雅清秀、韻味悠長;所作常常發人之未發,集精巧與別致于一身。裝飾以陶刻為主,刀法俊朗,注重書畫韻味。作品融書法、繪畫、雕刻、詩詞、金石、陶藝等多種藝術于一體,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與濃郁的中華氣息。
盧寧剛本精于花器,近年來不滿足于精微逼肖的花器制作,自創“寫意紫砂”,以國畫理論指導壺藝創作,將紫砂壺藝上升為“大寫意”層面,刪繁就簡,壺的韻味反而更加醇厚鮮明。
從事紫砂20個春秋,深研諸名師技法,集各派之精華,藝術風格鮮明,文化氣息濃郁,致力于紫砂的傳承與創新。盧寧剛紫砂壺作品先后被中國紫砂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中國茶葉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館、廣西玉林博物館、無錫市博物院、宜興市博物館收藏,多次在國內陶藝評比中獲獎。盧寧剛書畫頗佳,將壺藝、茶道與文人高雅的情趣和中國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極大的提高了紫砂藝術的文化和藝術價值。盧寧剛紫砂壺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大賽中獲獎,深受各界人士的喜愛。
1997年盧寧剛入選《當代宜興陶藝名人錄》
2000年盧寧剛創立“清心陶藝紫砂工作室”;
2002年盧寧剛紫砂壺作品《大吉利》被無錫博物館永久收藏;
2003年盧寧剛創立《西施壺》參加“第一界中國陶瓷藝術展”榮獲銀獎;
2004年盧寧剛紫砂壺作品《相撲壺》入選“第二屆中國太湖無錫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銀獎,作品《井欄壺》榮獲中日韓國際茶文化交流會名壺展評國際金獎;
2005年盧寧剛作品《四條屏陶刻雄風壁畫》獲第二屆新人新作優秀獎,同年10月作品《琥雄風》獲河北省首屆中國紫砂精品博覽會金獎;
2006年盧寧剛獲“當代紫砂百杰”稱號;
2006年盧寧剛紫砂壺作品入選《壺史》、《紫砂壺圖》等紫砂叢書;
2007年盧寧剛獲評“中國收藏家喜愛的紫砂藝術精英”;
2010年盧寧剛舉辦“寧芳齋”杯圍棋多面打比賽;
2012年盧寧剛結業于中國美術學院高級紫砂研修班;
2014年2月盧寧剛受聘于宜興市陶瓷實訓基地實踐操作論文指導和答辯老師;
2014年8月盧寧剛為鄧小平誕辰110周年設計制作紫砂紀念壺;
2014年10月盧寧剛紫砂壺作品“供春系列”“秋韻系列”分別榮獲第十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15年盧寧剛紫砂壺作品“靜秋”“不朽的生命”獲國家外觀設計專利;
2015年盧寧剛陶刻作品“祥和千筒”獲第八屆中國宜興國際陶文化節“寧朗杯”陶刻大賽銀獎;
2015年12月盧寧剛作品“虛竹”獲第十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陶刻作品“祥瑞瓶”獲銀獎。
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
高湘君,1957年生于江蘇宜興陶都。1976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高湘君先后師承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李碧芳,江蘇省工藝美術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謝曼倫。1980年至今在宜興紫砂壺工藝廠研究所從事創作設計,制作工作期間,曾先后二次赴中央美術學院(現北京清華大學)進修培訓,三次參加中國工藝及省人事廳、省工美舉辦的高級研修班學習。高湘君 從事三十余年的創作經歷,具有豐富的創作制作經驗,諸多紫砂壺作品獲國家級和省級評比金銀獎。
高湘君紫砂壺作品在集承師傳統和花器基礎上,力求新創毅和創新,對紫砂文化有一定的研究。技術全面,功底扎實,壺藝作品完美,精細,形成自己個性風格。
多年壺藝研究和制作經驗的積累,現今高湘君紫砂壺作品在香港,臺灣以及國內已頗有名氣,深受壺藝愛好界人士的青睞及珍藏。在國內行業大展中屢獲獎項。
對于高湘君來說,無論紫砂行業處于什么樣的情況,自己都會保持一顆平常心,從容淡定的她就和自己手下寧折不彎的老竹一樣,全心全意地做著每一件紫砂壺作品,不錯過任何一個細節,她一直記著老一輩藝人的教誨“做壺的人先要學會做人”,不能過分地追求名利,只有用心做,才會真正有收獲。
邵亞芬
宜興陶瓷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1968年邵亞芬生于宜興市丁蜀鎮紫砂村(原上元村),是清代制壺名人邵大亨的傳人,自幼受到制壺熏陶,伯父邵生祥是民間制壺名家,其父邵順祥也是一直從事紫砂,是一名民間藝人,邵亞芬自86年畢業后,隨父親、伯父學做紫砂壺,在這20多年的制壺經歷中,受到了許多名師指點。在紫砂三廠期間,受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顧道榮指導,后又受到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邵順生的指點,邵亞芬紫砂壺作品有著很大的長進,憑著對紫砂藝術的迷戀和悟性,潛心研究,以繼承傳統為基礎,推陳出新,揉進自己的審美觀,表現大自然之靈氣,使平凡之作充滿活力,并于2002年與夫周小彬創辦了“亨風陶莊”工作室,邵亞芬紫砂壺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型博覽中獲獎。
2003年邵亞芬紫砂壺作品《祝福對壺》榮獲全國工藝品禮品博覽會銀獎;
2006年邵亞芬紫砂壺作品《春花秋實》被無錫博物館永久收藏
2007年邵亞芬紫砂壺作品《安逸》壺榮獲第九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07年邵亞芬紫砂壺作品《春花秋實》榮獲連云港海州旅游文化博覽會金獎;
2007年邵亞芬紫砂壺作品《鳳鳴盛世》榮獲手工制陶技能大賽三等獎;
2007年邵亞芬紫砂壺作品《魁方》榮獲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銀獎;
2010年邵亞芬紫砂壺作品《詩情畫意》榮獲第八屆“中藝杯”金獎;
2011年邵亞芬紫砂壺作品《安逸壺》榮獲第五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金獎;
2011年邵亞芬紫砂壺作品《三足石瓢壺》被大公報(香港)有限公司珍藏,同年被國立國父紀念館收藏;
2011年邵亞芬紫砂壺作品《掇球》榮獲“藝博杯”精品獎金獎;
2012年邵亞芬紫砂壺作品《蛋包壺》榮獲首屆中國(大連)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金獎;
2012年邵亞芬紫砂壺作品《如意壺》被淄博中國陶瓷館永久收藏;
2012年邵亞芬紫砂壺作品《魚化龍》榮獲中國精品茶具金羊獎金獎;
2013年邵亞芬紫砂壺作品《熊貓壺》榮獲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2014年邵亞芬紫砂壺作品《洋桶壺》捐贈給江蘇大同博愛基金會。
在首屆宜興紫砂陶全手工技藝大賽中,經評委會嚴格審評,陳夕良被授予“宜興紫砂陶合格傳承人稱號”。陳夕良先后聘于紫砂工藝五廠、猛龍杯業有限公司等。于1993年再宜興紫砂工藝廠10號樓303室創辦了自己的陶藝工作室“逸陶閣”,專業從事紫砂陶藝的創作工作。
陳夕良部分獲獎作品 職 稱: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范衛強,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1971年范衛強生于陶藝世家,為清末民初紫砂大家范大生四代嫡傳。優秀中青年陶藝家,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師,范家壺莊副總工藝師。
1990年范衛強進紫砂工藝二廠學習紫砂壺藝,由于自己勤奮好學,1992年范衛強選拔進二廠紫砂研究所,隨叔叔范偉群學習紫砂陶藝的創作設計。陶藝世家的特定環境讓自己對紫砂陶文化有著與別人不一樣的感悟,加之叔叔的言傳身教,嚴厲督導,使自己很快地掌握了紫砂陶藝的造型法則與工藝技法。范衛強曾前后受聘于多家紫砂工藝廠。
范衛強紫砂壺作品以光、花器見長,造型別具一格,象“佛肚竹”“藏六方”“六方蓮子”“云龍套具”“向往”等,素雅大方,樸實端莊,極富有傳統工藝底蘊。
2002年范衛強進修于紫砂高級研修班,后就讀于南京商學院工藝美術設計專業,專業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在國內的陶藝精品評比中屢次獲獎。
在2004至2005年間范衛強曾二度受邀赴韓國進行陶藝交流,作品展示及作陶藝表現。
范衛強作為一個陶藝世家——范家壺莊的傳承者,壓力是巨大的,道路是漫長的。吾將上下而求索,為發展紫砂壺文化而作出自己的貢獻。
譚曉君,工藝美術師,1967年生于江蘇宜興,1984年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跟隨父親譚泉海大師學習紫砂陶刻裝飾。在此期間,除掌握了陶刻的一般要領外,還涉及中國書畫的基本練習,掌握了陶刻的清刻、陽雕、琢砂地等技法。為了全面掌握紫砂技藝,上世紀80年代末期拜汪寅仙大師、江建祥高級工藝師學習紫砂造型藝術。
1988年3月被廠送至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深造。在此期間,從理論和實踐上有了新的飛躍。她創作的“圈頂玉環壺”、“古燈壺”、“漢風壺”、“紫玉雙線壺”等茗壺,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處理手法,以飽滿的身筒,略微粗壯的手把,豐滿端莊的短嘴,營造了古樸、敦厚、穩重、大方的器型,充分體現了具有她自身性格個性的形體特色。同時也很好的把握和體現了創新性和時代性。其后創作的其它紫砂壺也都能突出這一創作風格,并日臻嫻熟,技藝突進,作品受到中外客商和收藏家的關注和肯定,出現了竟相訂購的好勢頭。近期創作的“花翎壺”、“漢礎壺”、“魚躍壺”進入市場后,受到了廣大客商和壺友的一致好評。特別是“花翎壺”,不僅受到收藏家和廣大壺友的喜愛,還曾榮獲全國禮品藝術品家居飾品評比一等獎,并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許智萍,國家級工藝美術師
【簡介】許智萍,研究員級高工王小龍弟子,國家級工藝美術師,功底深厚,最具發展潛力工藝師之一!
國家級工藝美術師、青年陶藝家、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1972年許智萍出生于蜀山腳下與“南街”(眾多紫砂大師居住處)相距不遠的木石村。1989年許智萍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師從王小龍、高麗君夫婦,后入南京藝術學院深造。王小龍、高麗君均為一代陶藝大師朱可心先生的得意門生。王小龍是“紫砂七老”之一王寅春之子,家學淵源,又得朱可心真傳。
許智萍多年來潛心于紫砂茶具制作,數得大師兄季益順點撥,技藝益發精進。許智萍紫砂壺作品以花器見長,內涵深蘊,精工典雅,型用完備,深受國內外藏家和紫砂愛好者喜愛,是當今紫砂界中屈指可數、為人矚目的陶藝新人。
許智萍太公(奶奶的父親)張蘭洲與蔣蓉同村(潛洛村人),天賦秉異,極有才華,既擅陶藝,又是醫生、實業家,亦精篆刻。解放前在上海仿制日本進口的“汽油燈”,一度將日本產品驅逐出中國市場;專長于動物雕塑,制作的紫砂犀牛遠銷荷蘭,受顧景舟、蔣蓉贊譽;他創立的“上海齒科廠”至今猶存。宜興鮑達芝曾撰文稱贊張蘭洲的成就,稱他為“杰出陶藝家”??上в小鞍④饺亍卑a,常對子女說“要那么多錢干什么,趕快花花”,卒于衰弱。張蘭洲的生平見于《宜興縣志》,其印章仍在許家。
張蘭洲僅有一女張秀珍,即許智萍的奶奶,嫁與工人許氏。張秀珍精于制壺,擅制壽星、三號圓壺,七十余歲仍能制作。
張秀珍之子許冬柏(許智萍之父)在徐漢棠的建議下從事耐火材料工作(當時耐火材料是遠比制壺更為先進的工種),娶妻陸鳳園。許冬柏、陸鳳園育有二女,長女許智萍現為優秀陶藝家,次女許慧萍現為藥劑師。
職 稱:助理工藝美術師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江蘇省陶瓷行業協會會員
宜興陶瓷鑒賞專業委員會會員
盛荷芬,出生于陶藝世家,從小對紫砂藝術耳濡目染,立足傳統紫砂文化,不乏創新意識,并形成個性藝術風格,盛荷芬制作作風嚴謹、工藝入微、功底深厚、作品造型簡樸,構思寓意深遠,格調幽古,廣采博取,融入了現代紫砂文化氣息。在紫砂壺藝的創作過程中,憑借著精湛的工藝與恰如其分的藝術表現手法,在獨特視角里奇思巧構,化古而創新,盛荷芬為紫砂壺作品注入鮮活靈性,將壺藝至高追求“形,神,氣”三者融會貫通,名工名士壺,相得益彰,徒增了茗壺的文化內涵和身價,特別是對泥料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盛荷芬紫砂壺作品屢次榮獲國內外展覽金銀獎,深受海內外收藏家的關注和親睞。
顧春芳,1975年出生于千年陶都-宜興丁蜀鎮。顧春芳自幼受紫砂世家的熏陶,耳濡目染,這也為從事紫砂壺行業奠定了基礎。1993年顧春芳進入紫砂一廠學習制壺技藝,1998年顧春芳拜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吳秋紅為師,期間受到師公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細心指導。受熏陶對制壺工藝的持久熱情,加上不間斷的認真學習,使其掌握了扎實的制壺基本功,且制壺技藝日完美成熟。
顧春芳紫砂壺作品以花貨,筋紋器為主,注重造型及嘴把搭配;裝飾上以陶刻為主,顧春芳紫砂壺作品融書法,繪畫雕刻等多種藝術于一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職 稱:國家級工藝美術員
楊麗亞,2009年美術員,師從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季益順,1968年生于宜興,后進紫砂廠工作。楊麗亞紫砂壺作品多以季益順家藏貴妃朱泥為主,泥料珍貴,別具特色,被譽為“中國收藏家最喜愛的紫砂藝術精英”。
1985年,楊麗亞在陶瓷職業學校學習,畢業后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后又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陶瓷造型裝飾設計,技藝日趨成熟。在師傅的影響下,楊麗亞的設計理念和制作技藝均有突破。楊麗亞紫砂壺作品充滿清新雅致、清秀飄逸的藝術特色,“金玉荷花壺”、“珠砂天香壺”等在紫砂藝術精品展中多次獲獎,“生命之源壺”被無錫博物館永久收藏。楊麗亞現為“益順陶藝中心”成員、季益順壺藝流派的傳人、北京紫藝經貿有限公司的名譽顧問。
楊麗亞紫砂壺所獲榮譽
2002年,楊麗亞紫砂壺作品《勁竹壺》獲第四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銀獎。
2003年,楊麗亞紫砂壺作品《金玉荷花壺》獲中國紫砂藝術精品金獎。
2005年,楊麗亞紫砂壺作品《生命之源》被無錫博物管永久收藏。
2006年,楊麗亞紫砂壺作品《玉如意》獲第三屆中華博會銀獎。
2007年,在中國收藏家喜愛的藝術大師和精英評選活動中經專家和收藏家們評選,被授予“中國收藏家最喜愛的紫砂藝術精英”
2007年,楊麗亞紫砂壺作品《祥龍戲珠》榮獲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金獎。
2007年,楊麗亞紫砂壺作品《心意》榮獲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傳統藝術金獎。
2007年,楊麗亞紫砂壺作品《春涌大地》獲第三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交易會金獎。
吳云根(1892年11月6日-1969年) 又名吳芝萊,14歲向汪春榮(生義)學習制壺技藝,與汪寶根、朱可心為師兄弟。三年學成,其時清廷衰敗,經濟蕭條,紫砂窯大不景氣,??堪徇\泥坯和窯貨為生。1915年,由宜興利用陶器公司介紹,去山西省平定縣平民陶器工廠任技師,歷時三年。同行的有楊阿時、李寶珍。此間不僅傳授紫砂陶的成型技術,還利用木炭釉爐窯試驗成二次燒成的爐均釉紫砂陶,取得滿意的效果,成為近代宜興陶業界向外省傳播紫砂技藝的杰出代表之一。
吳云根回家鄉后,仍以制壺為業。1929年吳云根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學陶瓷科當技師,兩年后回宜興。1932年在江蘇省立宜興中學窯業科擔任技師。爾后推薦師弟朱可心進校聯袂授藝,延至抗日戰爭爆發學校停辦止。
1954年吳云根加入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提升為紫砂成型技術輔導員,其待人謙和大度,德藝俱佳。吳云根紫砂壺作品如人品敦厚、樸實。宜興紫砂壺廠成立,一大批學子步入紫砂工藝殿堂。這時其“門墻桃李盛極一時”?,F在著名的制壺名家呂堯臣、吳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門下。汪寅仙最早由他親沐教澤,并推薦于師弟朱可心處學藝。同輩中摒棄門戶之見,對徒弟要求十分嚴格而師徒又十分和諧首開師徒間競技比賽之先河。1959年吳云根雖年事已高,但技藝不衰,為徒弟們作示范,逐一評講,深受弟子們愛戴。吳云根長期從事學院的正規藝事教育,十分重視寫生,尤其對竹的形態特別關注,為他制作竹段壺充實素材,豐富內涵,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教導徒弟制壺要講究形似,更重神似,要懂生態規律,識其品相,從生活中體會寫生,方能融會貫通.
吳云根一生勤勞純樸,光明磊落,公私分明。直到去世,未給子女們私下留存一件他個人的作品。吳云根的紫砂壺作品,構思奇妙,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譽。吳云根制作的《提把弧菱壺》、《雙色竹段壺》、《大型竹提》、《傳爐壺》、《線云壺》、《合菱壺》等,曾多次選定參加國內外陶藝大展,聲譽遠播。吳云根創作設計的竹花盆、大長方水底盆及新石桃、菱角茶具、雙色柿子,還有《魚罩壺》、《春寧壺》等在傳統手法上頗具創意。吳云根的紫砂壺作品喜用雙色泥表達主體,較多的用竹為題。竹節為壺身挺拔剛勁,壺咀、壺把、鈕、綴以小竹枝攀于壺體,由曲枝構成,輔以幾片小竹葉,舒展有姿似風中飄動,疏密有致;兩種泥色處理,相互呼應,色澤和諧得體。在制作處理手法上以竹節為主體的合理結構,以葉、莖、枝、芽為襯托,充分表現翠竹的神韻。又如《柿子壺》是常見的造型,吳云根采用多種手法制作,有宜于裝飾銘文,且光潤的四瓣莖紋柿子壺,也有重在表現柿子生態的翻蓋柿子壺,光潤內蘊,楚楚動人?!秱鳡t壺》敦厚樸實,《弧菱壺》方中富圓,圓中見方,吳云根的紫砂壺作品渾然天成,毫無雕琢之氣。